在排球赛场上,激烈的拦网与扣杀往往是焦点,但一场看似普通的比赛却因一根马尾辫引发争议。2016 年女排联赛中,北汽外援洛维在拦网落地时,马尾辫不慎扫到球网,主裁判当即判罚触网失分,甚至导致教练浪费了一次挑战机会。无独有偶,2023 年世联赛日本对阵多米尼加的比赛中,副攻林琴奈的头发触网后,裁判却判定不犯规,最终通过鹰眼挑战重打。这两起事件揭示了排球规则的微妙变化,也为扎辫子的女生敲响了警钟。
一、规则争议:头发触网是否犯规?
国际排联(FIVB)的规则在 2013 年经历了一次重大调整。此前,轻微的衣角蹭网或头发触碰若未影响比赛,通常不会被判罚。但新规实施后,任何身体部位触网都可能被吹犯规,除非能证明接触未干扰比赛。不过,针对头发触网,国际级裁判明确表示:“只有当辫子缠绕球网导致变形,或直接刷到对手面部影响击球时,才构成犯规。” 例如,在 2019 年排超联赛中,上海球员秦思宇的长发轻微甩网,鹰眼回放显示未触网,裁判最终判定挑战失败。
这一规则的模糊性常引发争议。例如,美国副攻迪克森在比赛中几乎整个马尾扫过球网未被判罚,而韩国球员阿金拉德沃的长发稍碰网便被吹犯规,这种判罚尺度的差异让球员和教练倍感困惑。因此,运动员需更谨慎地处理发型,避免因 “头发乌龙” 影响比赛结果。
二、危险升级:从扣分到身体伤害
头发触网不仅关乎比分,更可能引发实际危险。2017 年美国佐治亚州一名 6 岁女孩在体育课上打排球时,辫子被球网缠住,起跳后头皮被扯掉一大块,导致永久性斑秃。这一事件暴露了业余赛事中设备安全的隐患 —— 若球网固定在无法移动的篮球架上,意外发生时头发难以挣脱。
职业赛场上,虽然设备更规范,但高速运动中的头发缠网仍可能导致重心不稳。日本女排林琴奈在拦网时头发触网后,身体因惯性前倾,险些与队友相撞。运动医学专家提醒,长发在跳跃时产生的离心力可能增加颈椎负担,长期积累甚至可能引发慢性损伤。
三、专业建议:如何安全束发?
为避免类似风险,排球运动员需掌握科学的束发技巧:
- 选择高张力发带:优先使用防滑硅胶发带,将头发紧紧固定在脑后,避免松散。美国运动员 Gabby Orlet 在化疗期间仍坚持使用 TIY 发带,因其厚度和弹性能有效减少头发晃动。
- 采用双层固定法:先将头发扎成紧实的低马尾,再用发网包裹发梢,最后用鲨鱼夹加固。这种方法可防止碎发散落。
- 避免过紧束发:过度拉扯会损伤毛囊,建议在发带与头皮间保留 1-2 指空隙,运动后及时松开头发,让头皮血液循环恢复。
- 定期修剪发梢:分叉和毛躁的头发更容易缠绕,每 6-8 周修剪一次可降低风险。
四、规则适应与技术革新
随着排球竞技水平的提升,球员的发型管理逐渐成为训练的一部分。日本女排在启用 188cm 副攻入泽麻衣时,特别要求其将长发编成鱼骨辫并固定在头盔式发带中,既保证了拦网高度,又避免了头发干扰。部分职业联赛甚至引入 “发型检查” 环节,要求运动员上场前展示发型的稳固性。
mk体育技术手段也在辅助规则执行。鹰眼系统的普及让头发触网的判定更精准,但仍有裁判认为 “头发轻微晃动导致的网体震颤难以量化”。未来,或许可以通过 AI 视觉技术实时监测头发与球网的接触面积,为裁判提供更客观的判罚依据。
结语
排球运动的魅力在于力量与技巧的结合,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。从洛维的马尾辫争议到小女孩的头皮撕裂,这些事件提醒我们:在追求竞技表现的同时,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对于扎辫子的女生来说,选择合适的发饰、掌握科学的束发方法,不仅能避免规则争议,更能守护运动中的健康与尊严。正如国际排联裁判指南所述:“头发是运动员的个性表达,但绝不能成为比赛的‘隐形杀手’。”